台灣運動員很多,但能堅持的卻很少,因為在這樣的政策和體制下,運動員得到的保障一直不足,這要如何讓他們願意把未來賭上呢?所以多半運動員都在25歲前開始轉職或思考其他出路,動誌為了讓大家更透明的認識運動員,將會固定介紹一些國手的退役人生,讓大家知道這些國手離開賽場的生活。
今天要訪問的是前韻律體操國手楊千玫,她曾代表國家參加2014仁川亞運和2017台北世大運,其中在世大運中拿下銀牌,當時是全國簇擁的台灣之光,但風光過後還是要生活。比起其它項目,韻律體操的選手對生涯可以有更好更早的準備,楊千玫表示:「韻律體操的黃金年齡就是到大學畢業,所以我高中升大學就決定大學畢業後不繼續比賽。」
目前身兼三職的她,除了在高雄蔡文國小擔任教練,於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研究所就讀,此外更是兩個小孩的媽媽。但蔡文國小的職位並非正式教練,訓練時間也不長,楊千玫直言:「這樣的薪水要不是先生和婆家幫忙,根本養不活自己。」現在的打算就是等小孩大一點後,考區教師資格及等待高雄地區的專任教練缺額。
這也正是相當多體育選手的寫照,楊千玫也從當年世大運的榮耀後體認到,政府的確在體育方面不夠支持,所以當初領完國光獎金後還是要回歸自身,問自己:我能做什麼?以過來人身分給現在還在打拼的運動員或是學生一個建議:「不要輕易放棄,因為如果你把專項練好,就已經比別人多了一技之長,但還是要多方發展,」就像楊千玫當初大學時也嘗試用自己練體操的經驗擔任空中瑜珈的教練,也曾經接觸模特兒走秀。
現在身為體操教練的她也想趁機告訴小選手和家長,大家都擔心練體育就不能讀書,其實都取決於個人,反而運動員有種比一般人更容易堅持的心理素質,也更有抗壓力,這是進入職場或是繼續求學的路最需要的。
推薦閱讀